清代小说中,最典型反映中国茶文化的是众所周知的《红楼梦》,书中写皇亲贵戚们喝茶的段子比比皆是,真是“茶香四溢满红楼”!难道在着名小说中,就没有写平民百姓喝茶的段子了吗?有。不但有,而且还是很有价值的。
近来重读着名晚清小说《老残游记》中,又读到有平民百姓在山中喝野茶的情景。这很引起我的兴趣。
《老残游记》是我早年学中文课时读过的,它是晚清同类小说中,艺术成就较卓越的作品。作者刘鹗以游记方式,写老残这个人物的游历见闻,记载沿途所见之各种人、事物、各地风俗民情等,对当时吏治黑暗痛击,并试图传达作者自己的政治思想。
现在重新翻看《老残游记》恍若隔世。书中最具特色的是对北方景物、风俗民情的描写。如大明湖听白妞说书、四大名泉等。写茶的一段是第九回“三人品茗促膝谈心”一节,“送上茶来,是两个旧瓷茶碗,淡绿色的茶,才放桌上,清香已然扑鼻……子平连声诺诺,却端起茶碗,呷了一口,觉得清爽异常,咽下喉去,觉得一直清到胃脘里,那舌根左右,津液汩汩价翻上来,又香又甜,连喝两口,似乎那香气又从口中反窜到鼻子上去,说不出来的好受。问道:‘这是什么茶叶,为何这么好吃?’玙姑回答说:‘茶叶也无甚出奇,不过本山上出的野茶,所以味是厚的。却亏了这水,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。泉水的味,愈高愈美。又是用松花作柴,沙瓶煎的。三合其美,所以好了……外间卖的茶叶,无非种茶,其味必薄;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,味道自然差的。”我反复地读了几遍,北方的山中也有野生的茶树么?这是小说作者的虚构,对喝茶进行艺术加工?还是实写呢?
刘鹗生于江苏丹徒(1857-1909年),出身官僚家庭,太谷学派二代传人。有算学、医药、治河等实际学问。平生喝过的茶无数,至晚年,在山中喝上一壶山中野茶,能让其有此评价,绝非偶然:桃花山上,野茶的色香味;山顶泉水之美;用沙瓶盛装,松柴活火烹煎,天造地设的现实美。烹茶的姑娘不见得知道,一千多年前,在唐代南方的湖州,进贡顾渚紫笋茶时,必须用银瓶装上当地的金沙泉水,一并送到长安。用本地水去陪本地茶,使之芳醇毕现,让皇帝老儿享受。如今确是,在北方的桃花山的平民百姓,用本山出的野茶,配上本地的泉水,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。
所以我知道,作者曾在济南襄赞治黄工程3年。此间,除了到江浙人士聚集的“明湖居”喝茶听书以外,是因为刘鹗做为太谷学派传人,自然要去黄崖山拜谒。同治五年(1866),山东巡抚阎敬铭以黄崖通匪为名,派兵镇压,太谷北派掌门人张积中与黄崖弟子死难。
《老残游记》中八至十一回里,关于“桃花山”的描写,是作者运用自己智慧传达理想中的社会,其实写的就是黄崖山。此外,村东井峪有泉名“黄崖泉”,千百年来一直不曾干涸。近些年,经过专家们的研究,正是刘鹗到过黄崖山的实证。
北方的山中有野生的茶,让我想到的是,去北方山村旅游,不只是吃农家饭,还要喝农家的野山茶!至于如何研究开发野生山茶,和有什么经济价值?那就不是我的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