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要衣装,茶也要包装。古代,我国茶农、茶商就十分重视和讲究茶叶的包装。唐代陆羽的《茶经》中就谈到茶叶保鲜、保香的包装技术,并说到一种叫“堉”的封藏器物。它类似烘箱,以木作框,以竹编墙,外裱以纸,旁有一门,内分两层,下层放火盆,上层放饼茶,是一种低温长烘用以防潮的方法。这说明早在唐代,人们对于成品茶的防潮防霉就很重视了。
到了宋代,对茶的包装,特别是对朝贡名茶的贮藏包装更加重视。有些茶用蒻叶封裹,每隔两三天放在焙箱中,以相当于体温的温度烘茶。宋徽宗赵佶对茶事很考究,他著的《大观茶论》中也谈到茶叶的包装技术:“焙毕,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,阴润勿开,终年再焙,色常如新。”宋代赵汝砺的《北苑别录》也说到:“圈以箬叶,内以黄斗,盛以在箱,护以重篚,花箱内外,又有黄罗幂之。”可见古人早就知道茶叶有极强的吸附性,在贮藏运输过程中极易吸收水分和沾染异味。
到了明代,茶叶的保鲜包装技术有了新的发展,有用瓷坛、铜铸垆装的,也有用陶器缸、锡瓶装的。明代冯可宾撰写的《山茶笺》说得更科学:不论采用哪种包装,“如潮湿宜藏高楼,炎热则置凉处,阴雨不宜开坛”,但各种包装“以夹口锡器贮茶者,更燥更密,盖瓷坛状有微隙透风,不如锡者坚固也”。这里既提出了贮茶应注意的事项,又通过比较,证明锡器比瓷器更适于储茶。
茶叶包装既是一门科学,也是一门艺术。民间茶包装多用自然材料,善于利用物料性能设计包装品,许多看起来“轻而易举”的包装方法和技术,却具有经济、牢固、方便携带、便于开启、防止变质的多种功能,既有茶品各自的显著特色,又满足了人们的消费审美要求。